您好!欢迎光临点金美术官方网站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点金图读典故】 青岛「世界儿童日」中华美德故事长廊大有文章

2023-11-22 15:42:09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在11月19日青岛世界儿童日庆祝活动中,点金美术作为此次活动的支持单位,在活动中的彩绘创作区打造“中华美德故事长廊”,吸引了到场市民及孩子们的广泛关注。“中华美德故事长廊”将传统文化里的24个美德关键字和其中包含的48个美德故事与美术相融合,让孩子们通过现场书画的形式,把一个个典故进行具象展现。



        现特将活动中出现的美德故事和老师们精心创作的美德故事范画分期分享给每一位点金学员,能让更多的孩子关注到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增加孩子们的艺术文化底蕴。



        范仲淹是北宋爱国名臣。他听说有的地方修盖官邸豪宅,砍毁珍贵林木,便极力谏言反对;知道江淮出现旱灾蝗灾,又劝皇帝开仓赈灾。而他抒发抱负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在后世广为流传。



        上古神话中,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巨大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兵攻城。他不肯扔下朋友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了。荀巨伯对朋友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春秋末年,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东汉末年,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就像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便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属下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北宋时期司马光儿时,有一次,他跟几个小伙伴在后院玩耍。有一个孩子淘气,他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结果失足掉进去了。水缸深,孩子小,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有的孩子吓得大哭,有的孩子吓得去找大人。就在此时,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伙伴因此得救了。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春秋末年,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抓住了一头猪要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该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孙子兵法·九地》(孙武)。“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济”本义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战国末期,屈原在路上遇到老奶奶背着一袋米,走起路来很吃力的样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背着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从这件事情上,既能看出屈原很尊重长辈,又能看出屈原的宅心仁厚。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西晋的顾荣给佣人吃烤肉,之后每次遇险,那个佣人都会帮助他。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他的佣人知恩图报的品质。



        汉代名臣张良年轻时,一次在过石桥时见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丢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张良去捡,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了草鞋,可谁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张良不厌其烦地捡草鞋。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老人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的道德操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



        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上朝用着弊车驽马,十分简陋。齐景公多次派人送给他豪华大车,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管理百官,应该从自己做起、勤俭节约,为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



        明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懂谦让的典故。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土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家人修书一封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回了一封信,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土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西晋末期,有个叫祖逖的人,他还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可不吉利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不吉利的声音,这鸡叫可以提醒我们早点儿起床,我们不如以后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于是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他们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后来比喻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汉朝的孙敬读书时,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在当时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后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管鲍之交”的故事源于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后常用来比喻真正的朋友或交情深厚真诚。



        战国时期,孟子自小聪颖贪玩,有一次他逃学被母亲发现了,孟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很吃惊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知识,不能半途而废。”孟子听后幡然悔悟,从此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战国时期,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孟子和孩子们一起玩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老师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孔子诚实表达自己无法作决断。既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谦虚品质。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春秋时期的《论语》“ 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体现了谦虚学习的精神。



        明代的郑和船队造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但他们并没有侵占、掠夺,而是始终对所有国家、民族以礼相待,友好交往。厚植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色与民心基石,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平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汉代的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首都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的文化连在了一起,文化融合、举世称道。




        两袖清风石书讲述了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的故事。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购买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让他回京分送朝贵,于谦没有接受。同时还写诗一首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此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表现出杨震为官清廉。




        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受耻的故事,后形容人不能忘记耻辱,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北宋年间,宋辽征战,杨家将奉旨统领宋军保家卫国。边疆战事吃紧,六郎被陷敌营,多亏穆桂英用计相救方转危为安。六郎决定让已怀有身孕的穆桂英挂帅统领三军,众将领却不以为然,此时佘太君从孙媳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力排众议支持六郎的决定。大帐内佘太君让穆桂英跟宋军将领们展开较量,穆桂英被逼应战,并且战胜了众将,掌管了元帅大印。穆桂英率宋军大破天门阵,战胜了辽军,英勇无比,为百姓赢得了和平。



        三国名将关羽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关羽富有胆略、大智大勇之意。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宽宏大量的宽恕我!”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懂得宽恕他人。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后来人们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明代宋濂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自己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伸屈很不方便,但抄录从不懈怠。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十分讲诚信,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宋濂也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让苏武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体现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赞扬他的孝心。



        南北朝时期,有一名民间女子叫木兰。她从小练习骑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木兰从军体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报答父母的孝贤情怀。




        汉朝时候,有赵孝、赵礼兄弟俩,兄弟很友爱。有一年遇到饥荒,一伙强盗进村劫掠,把弟弟抓住了,并要吃了他。兄长赵孝就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帮强盗们不要吃他弟弟,赵礼可以由我来顶替,我来给你们吃,兄弟两人互相争死,为保全对方,强盗也被他们兄弟间的情意所感动,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最后也被皇帝得知了,便下了诏书,褒奖赵氏兄弟,将此事昭示天下,这是兄友弟恭的优良典范。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使布立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至此世界儿童日中“中华美德故事长廊”里包含的48个美德故事都为小学员们分享完毕,希望小学员们能有所收获,点金美术也将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艺术点亮孩子们的生活。

 
QQ在线咨询
全国服务热线
0532-83875167
全国咨询热线
0532-89687859